8月6日20时,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南湖广场华灯初上。刚下班的刘文科走进就业驿站,来到人工智能求职一体机前,指尖轻点,全疆最新空岗信息便在屏幕上滚动起来。
“家就在附近,晚上遛弯儿就能过来找工作,比跑人才市场方便多了。”刘文科笑着说,这个150平方米的驿站里,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政策咨询样样齐全,最近还办了创业成果展,让他换工作的思路宽了不少。
刘文科的便利,源于今年乌鲁木齐市打造的4个示范性就业驿站。这些散布在商圈、枢纽、广场、园区的就业服务站,把政务大厅的功能搬到了群众家门口,让就业服务从窗口走到了大街。

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小西门商圈就业驿站,求职者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填写求职登记表。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蓓摄
在天山区小西门商圈,10家服装箱包批发市场的4000多家商户常年有用工需求。在这里的就业驿站,商户李晓玲刚填完用工需求表,工作人员就递来一份培训计划:“下周有场销售技巧培训,正好给您店里的新员工报个名。”
该驿站工作人员王颖介绍,他们摸索出访企—集岗—培训—输送的闭环服务,每天安排专人走访周边商户,把收集到的岗位需求整理成“岗位菜单”,再根据求职者技能短板定制培训计划。截至目前,驿站已累计帮助1067人在商圈里找到工作,14场岗位提升培训让不少店员从新手变成了熟手。

在乌鲁木齐高铁枢纽就业驿站,下了高铁的外来务工人员第一时间就能获得就业服务。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蓓摄
“出了站就能找工作,这效率太高了!”近日,刚从甘肃来乌鲁木齐的张远升,在乌鲁木齐高铁枢纽就业驿站的用工分析大屏前,很快匹配到了一份物流运输工作。日均10万人次的客流量,让这里成了外来务工人员找工作的第一站。

求职者在乌鲁木齐市产业园区就业驿站内,使用AI求职一体机找工作。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马蓓摄
驿站里的AI求职一体机,能根据求职者的技能、薪资期望自动匹配岗位。考虑到火车到站时间,驿站还延长了服务时长,21时仍有工作人员在岗。智能匹配+延时服务,让像张远升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一出站就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每当夜幕降临,南湖广场就业驿站的夜间人才集市就热闹起来。外卖骑手、夜市摊主等新业态从业者,趁着休息间隙来这里咨询社保政策、规划职业路径。驿站还联合工会、团委,提供劳动维权一站式服务。
“上次遇到顾客投诉,来这儿咨询后才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外卖骑手开塞尔江·艾合麦提说,驿站就像个“夜间服务站”,解决了他们白天忙、没时间办事的难题。
在米东区产业园区里,就业驿站以全覆盖模式辐射周边600余家化工、新能源等二产企业和10万居住人口及企业员工,有效打通人才链和产业链的对接通道。
针对企业常遇到的劳动合同纠纷,驿站还请来律师开展专题培训。“以前处理员工离职总怕出问题,现在心里有底了。”一家化工企业的人事主管说,驿站把人才链和产业链紧紧连在了一起。
从商圈到交通枢纽,从广场到园区,从窗口到门口,从单一到多元,乌鲁木齐这4个就业驿站像四颗“服务纽扣”,串起了群众步行15分钟的就业服务圈。截至目前,4家就业驿站已接待求职者3000多人次,举办各类招聘培训活动33场,服务群众超5000人次。
乌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科科长董虎说,随着4个标准化就业驿站的揭牌运营,乌市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服务格局。接下来,还将根据区域特点优化服务,联合多方开展政策宣讲,制定标准化管理制度,形成服务闭环。目标是将就业驿站升级为区域就业生态枢纽,构建精准、智能、可持续的就业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