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部分劳动者就业技能不足与市场对个性化餐饮服务需求激增的双重矛盾,博乐市人社局精准发力,创新推出“上门带厨”技能培训项目。该项目打破传统培训模式桎梏,将课堂搬至社区乡村、融入多元文化,成功探索出一条“培训送上门、技能学到手、就业有门路”的特色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有效拓宽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妇女、留守人员等群体的就业增收渠道。
核心经验:创新模式,破解参与难题
“移动课堂”送教上门:彻底摒弃固定场所限制,根据学员分布情况,灵活将培训点设置在社区活动中心、乡村文化大院乃至学员家中。采用“集中授课+上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极大提升了培训的便利性和可达性,显著提高了学员参与积极性。
“理论+实操”双轮驱动:课程设计坚持“三七开”原则,30%为理论教学(涵盖食材知识、烹饪原理、食品安全与营养、服务礼仪),70%为高强度实操训练。讲师现场示范,学员分组练习,一对一指导纠错,确保每项烹饪技巧扎实掌握。
“案例+模拟”实战练兵:教学中引入大量真实服务案例,深入分析不同客户场景(家庭聚餐、小型宴席、节日庆典)下的菜品搭配、烹饪要点和服务流程。设置模拟实战环节,让学员从接单、备料、烹饪制作到餐桌服务全程演练,无缝对接实际工作场景。
突出特色:深挖文化,打造就业优势
项目立足博乐市多民族聚居、美食文化丰富的实际,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民族风味”融入课程:培训课程并非教授通用菜系,而是深度融入本地哈萨克族手抓肉、维吾尔族馕坑肉、蒙古族烤全羊等特色民族美食的制作技艺。学员不仅能学到烹饪技能,更成为民族美食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
“民族礼仪”提升素养:针对服务对象多元化的特点,专门增设民族礼仪、饮食禁忌、跨文化沟通等内容,提升学员服务不同民族家庭的职业素养和适应性,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
“双语教学”消除障碍:根据学员语言背景灵活采用双语教学,确保所有民族学员都能清晰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操作要点,扫除学习障碍。
关键保障:链式服务,力促稳定就业
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贯穿始终的就业服务体系:
“全链条”闭环管理:从前期深入社区乡村精准调研宣传、招募学员,到中期根据市场需求定制课程(如专门开设少数民族上门代厨班)、强化实训,再到后期紧密对接就业。
“强协同”推荐岗位:博乐市人社局指导鑫达职业培训机构,联合社区街道、乡镇场劳动就业保障所,主动对接家政服务公司、餐饮企业及零散服务需求,为结业学员精准推荐就业岗位或提供创业信息支持。
“不断线”跟踪回访:建立学员就业动态跟踪机制,定期回访了解工作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对就业不稳定者及时提供二次培训或再就业推荐,确保培训成果“稳得住”、“能增收”。
显著成效:技能点亮生活,服务繁荣市场
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成果:
技能提升就业广:已成功举办3期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14人,其中70%以上学员成功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如经营农家乐、独立接单)。学员那木森加甫在经营自家农家乐基础上,通过技能提升成功拓展了上门代厨业务,实现收入双增长。
市场需求得满足:专业化、特色化的上门带厨服务人员队伍逐步壮大,有效满足了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高品质餐饮服务需求,服务口碑持续提升,激活了本地生活服务市场。
民族团结文化兴:培训为各族群众提供了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增进了相互了解。民族特色美食的教学与传播,有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与传承发展。
品牌效应初显现:创新的培训模式和显著的就业成效,使“博乐上门带厨”逐渐形成区域品牌认知,为下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经验启示:小切口解决大民生
博乐市“上门带厨”技能培训项目的成功实践表明:
需求精准是生命线:必须紧扣本地劳动力市场缺口和劳动者实际条件(如地域、时间限制),设计培训内容和模式。
模式创新是突破口:敢于打破常规,利用“送教上门”等灵活方式,能有效破解参与率低的老大难问题。
特色融入是竞争力:将地域文化、民族特色深度融入技能培训,能显著提升学员就业竞争力和服务附加值。
就业闭环是落脚点:培训的价值最终体现在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上,必须构建从培训到就业、从就业到稳岗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博乐市人社局表示,将持续优化课程、深化合作、打造品牌,让“上门带厨”这缕“烹”然心动的新“食”光,照亮更多劳动者的就业增收之路,为繁荣地方经济、促进民族团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