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自治区人民政府 自治区人大 自治区政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简
搜索
icon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州动态
回到首页

新疆哈密:“三位一体”培训体系锻造煤化工技能铁军

  • 2025-08-14 19:15
  • 来源:哈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访问量:
  • 【字体:      
  • 分享:

面对煤化工产业技术迭代加速与高技能人才需求激增的双重挑战,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汇新能源”)将员工技能提升置于企业战略高度,在哈密市人社部门指导下,深度融入自治区“技能照亮前程”行动,创新构建“党委牵头、业务主导、多元驱动”的“三位一体”技能提升体系。通过系统化、实战化、趣味化的培训实践,成功破解了“培训与生产两张皮”难题,为大型工业企业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广汇样本”。

战略引领:党委挂帅,破解“两张皮”困局

作为拥有1860名员工、年产120万吨甲醇及LNG的大型煤化工企业,广汇新能源近年来面临快速发展带来的技能人才缺口增大与后备力量不足的瓶颈。公司党委深刻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将全员技能提升列为“一把手”工程,牵头制定《全员技能提升培训纲要》。通过建立“高层推动(党委统筹)—中层协同(专业部门策划)—基层执行(车间落地)”的无缝衔接机制,确保培训目标与生产经营目标同频共振,从源头上破解了培训脱离生产实际的难题。

创新实践:多元培训模式点燃学习引擎

广汇新能源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自治区级高技能培训基地及自有的广汇能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摒弃传统单一授课模式,打造“多元混合、学用一体”的培训新生态,核心亮点突出:

“靶向式”课程设计:紧扣“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聚焦装置开停车、设备检修、异常处置、工艺流程、安全防护等真实生产痛点。课程内容直接源自一线需求,如设备检修技术(拆解组装、故障诊断)、电气仪表维护、关键工艺流程、受限空间/高处作业安全防护、应急处置等。

“场景化”教学革命:

“找茬式”现场小课堂:组织员工深入生产现场,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随机提问、抢答等形式即时解决,提升参与度与实战能力。

“体验式”检修课堂:利用装置大修良机,将课堂搬到检修现场。技术骨干在设备拆解状态下讲解内部构造、运行原理、故障处理,让员工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的多重冲击,深化理解。

“实战式”开车演练:开车前进行全流程模拟操作(系统置换、阀门确认、联锁调试等),严格检验员工对规范操作和应急处置的掌握情况。

“混合式”学习路径:

集中授课夯基础:内部技术专家、资深工程师系统讲授理论知识。

线上平台补碎片:利用“绚星云”等线上平台,上传视频教程、动画演示,员工灵活学习,年均在线学时从12小时跃升至46小时。

班组讨论促反思:定期开展班组经验分享与专题讨论,碰撞智慧火花。

“一对一”师带徒:为新员工指定师傅,在干中学、学中练,加速成长。

“赛训结合”强技能:将技能比武竞赛深度嵌入培训全过程:

各车间特色竞技:仪表车间“理论+实践”考核、电气车间“电工技能比武”(电机试验、变频器设置)、质检车间“趣味知识竞赛”、设备部“钳工技能比武”、生产部“化工基础知识技能竞赛”。

活动激发热情:“PID图绘制通关赛”、“每日答题”、“安全管理大讲堂”、“智慧消防”学习等,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赛前集训、赛中对抗、赛后复盘,形成“学—练—赛—评”闭环。

成效卓著:人才红利赋能高质量发展

为期一个月的“全员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交出亮眼成绩单:

规模大、覆盖广:累计组织各类培训520场次,参训3200人次。

高技能人才辈出:成功培养并认证高技能人才266人,其中高级技师11人、技师26人、高级工176人、中级工53人。

能力与效率双升:员工技能短板快速补齐,对装置流程、设备原理、安全规范的理解与操作能力显著增强,为装置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组织活力迸发:培训满意度高达96%,“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蔚然成风,员工归属感与忠诚度提升。

经验启示:从“人力成本”到“人力资本”的战略跨越

广汇新能源的成功实践为大型工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

战略定位是根本:必须将技能提升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由高层强力推动,确保资源投入和组织保障。

问题导向是核心:培训内容必须紧密围绕生产经营实际需求和员工能力短板,精准施训。

系统思维是关键:构建党委统筹、业务主导、车间落地的“三位一体”体系,实现培训与生产深度融合。

多元创新是动力:融合集中授课、线上学习、现场实训、班组研讨、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需求,激发学习内生动力。

“赛训结合”是利器:将竞赛机制融入培训,有效检验成果、树立标杆、营造氛围,加速人才孵化。

广汇新能源以系统化、实战化的创新培训,将“人才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不仅筑牢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根基,也为自治区煤化工乃至重工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贡献了可复制的企业方案。

【TOP】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