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的一天,我拉着行李箱,在母亲的泪目中远赴异乡工作。从宁夏西海固的黄土沟壑,到新疆阿图什的戈壁荒滩,两段跨越千里的经历,让我读懂了“社保”二字的重量,更读懂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政策的温度里、窗口的耐心间、各族群众的互帮互助中。
一段是生源地贷款为我铺就的求学路,让“知识改变命运”照进现实;一段是社保窗口前的细碎坚守,让“为民服务”与“民族团结”落地生根。来阿图什社保中心一年多,窗口履职两月,原以为短暂的经历写不出动人的故事,直到每一位各族群众的难题被妥善解决,才明白平凡小事里,最能照见初心与共同体的模样。
我的家乡在宁夏西海固,那片曾被联合国断言“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沟壑纵横,风沙常起。父母靠种几亩薄田供我们姐弟5人读书,铅笔头握到不能再短,作业本正面写完写反面,他们总说:“好好学,走出大山就有希望。”
高三暑假,当我看着录取通知书不知所措时,亲戚匆匆赶来:“试试生源地贷款,国家的好政策能帮你!”在县教育局大厅,工作人员接过我的申请材料,没有丝毫不耐烦,反而蹲下身帮我核对信息,一遍遍用通俗的话讲解流程:“别慌,每一步都给你标清楚,咱们慢慢来。”最终,那张薄薄的贷款受理单,成了我走出黄土坡的“船票”。
那天走出大厅,阳光洒在脸上,我攥着受理单暗下决心:这份来自国家的温暖,这份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关怀,我一定要传递下去。这颗“报恩”的种子,在我心里悄悄扎根。
带着“报国家、谢父母、为人民、为人生”的初心与使命,2016年12月,我来到了新疆南疆。火车穿越河西走廊,戈壁滩在窗外铺展,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不是活在书本里,而是走进各族群众中,做民族团结的“粘合剂”。
2017年3月,我去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维吾尔族的玛丽汗奶奶第一次用“贴面礼”拥抱我。同事翻译她的话:“你以后就是我的第七个孩子。”后来每次走访,她总把馓子、葡萄干端出来,临走时往我书包塞满零食,我也用刚学的维吾尔语说“热合买提”。2019年秋,我帮亲戚艾尔肯大哥解决垃圾桶问题,闲聊时说爱吃玉米,没过几天他就提着煮好的玉米在政府门口喊我“马玲古”,那戈壁烟火气的香气至今难忘。2021年10月,买买提江大哥硬塞给我一筐石榴,寒冬里我送他妻子棉帽,他又回赠晒干的红枣。这些细碎往来里,我真切感受到:各民族从来是彼此牵挂的一家人。
2025年9月的一天,我正在核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台账,窗口前突然来了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她小心翼翼地从布袋里掏出身份证,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道:“姑娘,我想把四川的养老保险转到阿图什来,手机上不会弄,你能帮我吗?”
我接过身份证,先在系统里仔细查询,确认她在阿图什有社保缴纳记录,又立刻给四川德阳市社保中心打电话核实。挂了电话,我赶紧示意她坐下,没有讲“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这类专业术语,而是笑着说:“阿姨,能转的!我拿我手机教您,特别简单。”
——少用专业,多用通俗。各族群众语言习惯不同,专业词汇只会增加隔阂,大白话才是最贴心的沟通方式。
我打开微信小程序,一步步划着屏幕给她看:“您看,先搜‘电子社保卡’,点‘人社办事’,再找‘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填上名字和身份证号就行。”她拿出手机跟着操作,却卡在登录界面——忘了密码。我试了三次都没成功,没有催她,而是慢慢说:“阿姨,您得先去银行改密码,我给您写清楚步骤。”
——少些催促,多些耐心。老人年纪大了反应慢,多等一等就是给她安心,就像当年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对我那样。
我从桌上拿起便签纸,一笔一划写下:“1.带身份证、社保卡去XX银行;2.找大堂经理改密码;3.回来找我办理,电话XXX。”写完念给她听,又问:“阿姨,记清了吗?”她点头后,我才递出便签纸。
——少做默认,多做确认。多问一句“清楚了吗”能避免跑冤枉路;少讲流程,多给指引,书面步骤比口头叮嘱更靠谱,这张便签纸就是老人的“定心丸”。
第二天下午,她来了,可我正好要参加业务培训。我急忙让同事说明情况,再三跟老人道歉:“阿姨实在对不起,您明天再来,我一定等您办好”让她放心。
第三天早晨,老人如约而至,密码已经改好了。她拿出手机,手指笨拙地在屏幕上点着,每操作一步就问:“这样对不对呀?”我坐在她身边,耐心陪着她一步步完成,直到系统显示“提交成功”,她高兴得像个孩子,拉着我的手不停道谢。临走前,她趁我不注意,从包里掏出两盒酸奶放在桌上,笑着转身就走。
看着她蹒跚离去的背影,空调风拂乱她的白发,我忽然懂了:当年黄土坡上的贷款单,是国家给我的温暖;如今窗口前的每一次服务,都是我把这份温暖传递给各族群众。社保工作从来不是“流程化操作”,而是用耐心搭起的桥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藏在便签纸的字迹里、每一次“别急,我帮你”的承诺里。
前阵子,一位82岁的老人孤身到窗口,攥着一沓单据神情不安,说着难懂的方言。我的同事小黑有着丰富经验,用通俗的话、一张纸一点点引导,终于弄清是她换了社保卡,8月份工资没到账。历经50分钟问题解决后,老人笑着说:“你们比我的家人还有耐心。”这场景让我更坚信,耐心服务就是最好的坚守。
上周,一位柯尔克孜族的大叔来查养老保险缴费记录,只会说本民族语言。我找了懂柯尔克孜语的同事帮忙翻译,没有直接念数据,而是用他能懂的方式解释:“大叔,您这五年的钱都交齐了,就像给未来存粮食,老了不愁吃。”他听完竖起大拇指,用普通话说“谢谢”。还有一位打电话咨询的阿姨,儿女在外地,不会用手机认证养老金领取资格,我接听着电话,一步步教操作,认证成功后,她说“姑娘你真有耐心”。
现在,我的窗口桌上总放着便签纸。每当有人因不会用手机焦急,我就想起那位四川阿姨,想起玛丽汗奶奶的贴面礼,想起艾尔肯大哥的玉米。塔克拉玛干的风沙依旧吹过窗口,但我知道,只要递出一张便签纸,多说一句“别急”,多给一份指引,就能让风沙里的坚守开出温暖的花。
从黄土坡到戈壁滩,从政策受益者到政策执行者,身份变了,初心未改。报效祖国不必惊天动地,服务人民只需细碎坚守;塔克拉玛干的风沙或许很大,但社保的温暖、民族团结的力量能穿透风沙;我的岗位或许平凡,但每一次耐心服务,都是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在阿图什的社保窗口,我愿继续做那个传递温暖的人,用通俗的话、耐心的等、实在的指引,让每一份社保政策都成为照亮各族群众的“光”,让共同体的种子在风沙里生根发芽,开出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