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自治区人民政府 自治区人大 自治区政协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繁/简
搜索
icon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保障 > 我与社保的故事
回到首页

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民生温度

  • 2025-10-16 18:08
  • 来源:人社厅
  • 访问量:
  • 【字体:      
  • 分享:

清晨的阳光透过政务服务大厅的玻璃窗,洒在“社保综合服务窗口”的标牌上,几位退休老人正在自助服务机上有序地操作,他们的身影与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相映成趣——这动静相宜的画面,仿佛是自治区成立70年来民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社保经办服务从手工台账到智慧云端的真实写照。回想起刚到社保中心第一天上班时,处室负责人将一本泛黄的《社会保险经办手册》塞入我手中的场景。那本边角磨损的手册中,夹着他手写的密密麻麻的批注,如今已成为我最珍贵的“经办传珍”,也成了我真切理解“为民服务”本质的第一份启蒙。

老钢笔与新系统:在传帮带中扎根岗位

初入档案管理处,我对着严谨的工作区域划分和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犯了迷糊,处长却笑着递来一份1998年的档案:“档案分区是‘分类管理、安全优先、高效利用’的核心,这是为民服务的担当,更是咱们新疆人干事‘实打实’的劲儿。”我低头看去,泛黄的表格上,钢笔字工整得如同打印体,连涂改处都用红笔细细画框,旁侧还附着一张手工撰写的材料清单。“那会儿没电脑,每个人都把档案当自家账本记,生怕一个数错了,耽误群众的养老钱。”处长的手指抚过“叁”字用力地捺脚,“你看这力道,是把对群众的责任刻在纸上了。”那一刻我忽然懂了,钢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从不是机械的记录,而是老一辈人用汗水与坚守,为新疆社保事业筑牢根基的职业信仰。

新系统上线后,面对密密麻麻的操作手册,我常感到手足无措,处长搬了把椅子坐我旁边,手里捏着那支旧钢笔:“你试试把电子档案当成‘会跑的卷宗’。老法子是一页页翻,新法子是一键搜,但根子里都是要让数据‘站得住脚’。”他教我给电子档案加“双保险”,既按系统要求加密,又像老档案那样手写备份关键信息,确保每份档案的完整和准确。三个月后,我已能熟练在纸质档案与电子系统间切换:系统里参保日期存疑,就翻出卷宗一一核对;手工记录有模糊处,就从数据库调出历年缴费明细佐证。原来老钢笔与新系统从不是对立面 ——前者用掌心的温度守住了新疆社保数据的“根”,后者用技术的翅膀拓宽了服务的“界”,而二者共同承载的,是从未改变的为民初心。

红色堡垒与服务窗口:党建引领下的能力跃升

“党员先锋岗”的标牌在服务窗口熠熠生辉,这是我们社保经办机构打造的“红色服务线”。刚调去机关党委时,我对党建只有模糊的概念,对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党员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是机关党委副书记把一本《最新基层党务工作规程方法与案例启示》塞给我:“小地,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让咱们服务群众更有准头的指南针。党建干部,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汲取力量,推动工作。”

中心每周的政治理论学习、业务集体学习是我成长最快的地方。通过多种形式学习交流研讨,我意识到原来党建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种融入血脉的指导力量,是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推动社保经办服务从“被动办理”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单一窗口”向“多元渠道”延伸,从“机械执行”向“温情经办”升级。回想第一次参加社区“双报到”,我带着政策手册去宣讲,遇见了因早年工作变动频繁,社保存在多地参保缴费,担心影响退休待遇的张女士,她情绪很激动,我详细了解情况后,一边耐心安抚,一边运用中心业务培训中所学的养老保险政策知识,仔细为她核查缴费记录、解释转移流程,最终帮助张女士顺利归集养老账户办妥手续。听着她开心的笑声和那句“谢谢你啊”,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抹笑容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更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责任”的种子。原来,党建工作的温度,就藏在为群众解决每一个“急难愁盼”的细节里。

从窗口到云端:十年蝶变中的民生温度

翻开工作日记,里面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社保经办平均等待时长37分钟,异地就医备案需要5个工作日。回想当时,经办服务大厅总是人头攒动,群众需要长时间排队等待,甚至有时因为材料不全而多次往返。而如今,128项业务实现了“网办”,跨省转移接续最快8小时办结,参保群众可以通过手机APP、网上服务平台等多种渠道轻松办理业务。大厅排队的人少了,但业务量不减反增,通过便捷化措施提升效率,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是我们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执着追求。

去年冬天,我接到一位参保群众的电话,他急需办理社保关系转移,在电话里急得声音发颤:“我在乌鲁木齐打工,社保要转回去,可我没有时间跑大厅,这可怎么办啊!”我详细地向他讲述了如何利用手机APP在线上申请办理,听到他那边传来“提交成功”的提示音时,窗外的雪正簌簌落在窗台上。半小时后,他又打来电话:“刚收到短信说办好了!你们这系统真的为我们省下了很多麻烦和时间。”听到他语气里的如释重负,我也跟着笑了。这件事后,我愈发留意到,越来越多的参保群众正通过指尖轻触,便捷地办理着各类经办业务。原来,数字赋能民生服务的真谛,正是以科技为舟楫,将政策的暖流悄然送达每个需要的角落,照亮人们对未来的希冀。

在党建活动室的荣誉墙上,“先进集体”的奖牌格外醒目。但对我们而言,最珍贵的荣誉是群众送来的那面“为民服务暖人心”的锦旗。十年间,我从跟着老同志学经办的新兵,成长为党建业务骨干,我渐渐懂得,社保事业的每一次迭代,都藏着“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承诺;那些从窗口到云端的变迁,不过是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换成了群众更易感知的温度。

阳光依然明亮地铺在大厅里,自助服务区的老人们已陆续办完业务,步伐轻快地往外走。其中一位回头朝我笑着点头,鬓角的银发在光影中微微发亮。我收回思绪,返回工作岗位,摸了摸摆在桌角的《经办手册》,忽然明了:所谓传承与创新,是前辈的细致入微与今日的智慧赋能交织,是“一代接着一代干”的坚守;所谓守护民生温度,便是以高效为舟、以科技为桨,让每一份保障在数据流转中精准抵达,让党的温暖在每一次指尖轻触的瞬间,及时传递到新疆各族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在这片被温暖浸润的土地上,我愿以青春作笔,将前辈的星光与创新的光芒融进每一次服务里,在数据与温度的交汇处,写下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民生答卷,让守护与传承化作永不熄灭的灯火,照亮新疆各族群众迈向幸福生活的前路。

【TOP】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